当前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湖南科技大学:创建“大实践”育人模式 促进学校高质量发展

2025-09-11 04:02:00

湖南科技大学肇始于1949年成立的湘北建设学院,2003年由湘潭工学院与湘潭师范学院合并组建而成,是湖南省人民政府与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共建高校、湖南省人民政府与原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共建高校、“十三五”国家百所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支持高校、湖南省“双一流”建设高校;是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优秀”高校、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高校、“宏志助航计划”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能力培训基地。

学校自2014年起实施以“实践·创新”为主题的教学改革,依托教育部“卓越计划”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国家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等,开设“海牛”创新班,将“海牛精神”融入本科人才实践教学,通过十余载努力,创建了“四实并举 四融聚力 四维联动”的地方高校“大实践”教学改革模式。2020年,学校全面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深度贯彻落实学分制改革,将“大实践”教学理念贯穿于本科教育全过程,创新了以“大”(广度)为驱动的“学校—学院—企业—教师”实践教学机制,优化了以“实”(深度)为核心的“课程—项目—平台—活动”实践教学路径,改进了以“践”(融合度)为抓手的“学科—校地—科教—双师”实践教学方法,服务学校高质量发展。

“四实”并举、全模块支撑,创新人才培养新路径。学校通过实践全新设计的教学成果理念与方法,探索出一条培养创新型应用人才的新路径。打破传统实践教学形式单一、内容单调的局限,设计了以虚拟仿真为平台、多元课程为辅助的实践教学课程模块;利用信息化、模块化、数智化的实践平台让学生全时段接受实践创新能力培养;通过多类实践活动,满足学生的多元化发展需求,推动实践教育从少数学生受益向全体学生受益转变,有效解决了地方高校实践教学理念滞后的问题。

“四融”聚力、全要素协同,创新人才培养新模式。学校强化实践教学在创新型应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通过创新学分、科研训练及实践活动的认定和奖励制度,实现了实践能力培养资源的有效调控与分配;利用学生、同行与专家多主体、多角度的创新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机制,即时全面掌控实践教育的状况与成效。实施“产教融合、科教融汇、双师融入”交叉渗透的实践教学运行管理与保障机制,并将其贯通于创新型应用人才培养全过程,形成全要素协同、多学科交叉的“大实践”教学培养新模式。

“四维”联动、全过程贯通,创新人才培养新机制。学校制定了《创新型应用人才全面转型实施意见》等40多项制度文件,极大提高了实践教学的作用和育人成效。依托“政府—学校—行业—企业”四方协同、“课堂—校园—社会”三方互动、设立“海牛”特色班等,共建创新型应用人才培养实践教育大基地、校企双向流动大师资、“线上线下、校内校外”大平台,形成了全要素、立体化实践教学质量长效管理与协同育人新机制。

学校“大实践”育人成果丰硕,拥有教育部“卓越计划”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和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是首批国家级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基地建设单位;获全国首批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中国青年创业社区、国家体育文化研究基地、国家体育科普基地等;获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2个;获省级现代产业学院2个、优秀实习基地18个、创新创业教育中心20个、校企合作创新创业教育基地20个。

学校师生获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金奖、全国第七届“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金奖等各类竞赛奖项1000余项。获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项目200余项;年均毕业生去向落实率在95%以上,用人单位满意度达99%。

学校将勇于创新、敢于担当,刻苦钻研、精益求精,奋斗进取、勇攀高峰的“海牛精神”贯穿于创新人才培养过程,取得良好成效。国内多家主流媒体报道学校实践创新人才培养的优秀事迹,多所院校就“大实践”教学改革模式来校进行专题调研与交流。

(作者:宾光富 邓淇中 王欣)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