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用“冰”当雕刻刀,仅0.5毫米长的水熊虫被成功“纹身”

2025-05-10 11:00:00

国际顶尖科学周刊Nature,近日评选了一张四月“最佳科学图片”——一张纹身图,只是对象有点特殊:一头身长仅0.5毫米的水熊虫,史上第一次获得了波点“纹身”,并且,它还活着。

这张纹身图则拍摄于位于浙江的西湖大学实验室。

这项有趣的实验,是将半导体制造与生物学结合的突破性技术,展现了超高精度的纳米加工技术和极佳的生物相容性,有媒体评价,这或将开启纳米级医疗设备甚至活体微型机器人的新时代。

科研团队们采用的“冰刻技术”,就是把传统光刻加工用到的“光刻胶”,替换成“冰”。这里的“冰”,既可以是日常所见的水冰,也可以是有机分子低温凝结形成的固体。这种黑科技能让微米级的图案像“纹身”一样牢牢附着在活体生物表面。

通俗地说,类似于把冰当“雕刻刀”,在生物体表面精准刻画出比头发丝千分之一细的微型图案。即使被用力拉扯到三倍长、用高速水流冲洗,或者长时间浸泡,这些图案依然粘得牢牢的,连细节都不会模糊。

这项突破可以解决生物微加工的两大难题:既能不伤害活体组织,又能让精细图案保持稳定。这种将精密加工技术与生命科学结合的新方法,为未来科技发展打开了全新方向。它可以在医疗检测领域大显身手,比如制造能实时监测病菌的“生物传感器”,甚至开发可以精准给药的“活体微型机器人”。

本研究相关论文发表在Nano Letters上,西湖大学博士生杨治蓉为本研究的第一作者。西湖大学光电研究院研究员、院长助理赵鼎和西湖大学国强讲席教授仇旻为本研究的共同通讯作者。该研究工作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资助。

编辑:陈睿智

来源:潮新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