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红嘴鸥年年到访,美丽重庆持续“上新”!

2025-09-10 17:22:00

9月10日,重庆市政府新闻办举行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 谱写中国式现代化重庆篇章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第二场)——介绍“十四五”时期重庆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成效新闻发布会,邀请市生态环境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情况,并回答记者和网友提问。




新闻发布会现场。





发布人



余国东 市生态环境局局长


刘 芹 市生态环境局副局长、新闻发言人


刘 明 市生态环境局副局长


吕俊强 市生态环境保护综合行政执法总队总队长




主持人



张 琼 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市政府新闻办主任








候鸟用翅膀认可重庆优良水生态

长江干流重庆段连续8年“优”水质




Q1:近年来,每当进入秋冬季,重庆各个江岸都会迎来大批红嘴鸥,“十四五”期间,重庆在水生态环境保护方面都开展了哪些工作,收获了哪些阶段性成果?






市生态环境局局长余国东说,候鸟用翅膀认可了重庆的优良水生态环境。作为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最后一道关口,近几年,重庆持续推进碧水保卫战,水生态环境质量向好。红嘴鸥的年年到访,就是对长江干流重庆段水质连续8年表现“优”最生动的展示。5年来,重庆主要开展了四方面工作:


●水环境治理持续深化


水污染问题表现在水里,但根子都在岸上,只有抓牢入河排污口这个“牛鼻子”,倒逼岸上各类污染源治理,才能解决根本问题。重庆在全国率先开展长江入河排污口排查、监测、溯源、整治,并建立从污染产生源头到受纳水体的全链条水环境监管体系,长江、嘉陵江、乌江干流重庆段4012个入河排污口整治完成率达98%,解决了一批污水直排突出的环境问题。如江北区杨家河沟,经系统整治后,入江口建成善水北滨广场,成为市民休闲娱乐好去处。



●川渝协同保护走深走实


编制实施铜钵河、琼江、大清流河、南溪河等4条流域川渝联防联治方案,共同投资26亿元推进140余个治理项目,比如,重庆推动四川省大竹县石桥铺镇600余名居民生活污水接入重庆市梁平区污水处理站,通过管网互联互通实现跨区域污水处理设施共享,解决了铜钵河污染问题,实现铜钵河水质提升。铜钵河也因此获评全国首个跨省界河流美丽河湖优秀案例。


川渝综合治理后的铜钵河。资料图


●流域横向补偿纵深推进


流域横向补偿机制的核心是“谁受益、谁补偿”,如上游水质优于下游则下游补偿上游,反之亦然。重庆在优化市内跨界流域横向补偿规则基础上,将范围拓展至四川、湖北、贵州、湖南,实现长江干流及我们辖区重要支流跨省补偿机制全覆盖。


补偿不再仅看水质目标这个“单项”,而是水生态“综合考量”,例如与四川的长江上下游补偿兼顾生态流量以及鱼类多样性,真正让保护者得实惠,激发上下游共护一江清水的合力。


红嘴鸥。图源:江津发布


●数智治水系统高效赋能


建成“巴渝治水”应用,实现包括住建等 22个部门的协同联动,整合900余项跨部门数据,汇集感知点位超过1.6万余个,构建起“快速感知、风险研判、态势分析、高效处置”治水监管体系,比如龙河某监测点曾出现污染物超标这种现象,通过“巴渝治水”系统迅速发出预警短信,在1分钟内便派发问题清单,精准锁定2个排污口及7家工业企业。从问题发现到快速交办,从排查溯源再到问题解决,整个过程不到48小时。





预计到今年底

重庆全域实现

生活垃圾“全焚烧、零填埋”




Q2:过去5年,重庆在推动生活垃圾等固体废物规范处置、建设“无废城市”方面取得了哪些阶段性成效?






市生态环境局副局长、新闻发言人刘芹介绍,生活垃圾焚烧发电项目,是实现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推动其资源化利用的核心实施载体。过去5年,重庆围绕工业固废、生活垃圾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处理以及危险废物风险防控,重点推进3方面工作:



●优化生活垃圾处理方式


重庆建立完善“分类投放、分类运输、分类处理”的城市生活垃圾处理系统,推动生活垃圾分类收运处理网与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网“两网融合”,简单说,就是让“扔垃圾”和“卖废品”两件事从“各自为政”变成“协同合作”。


同时,大力推进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建设,截至目前全市已建成投用78座生活垃圾处理设施,总处理能力达3.64万吨/日,可充分保障全市生活垃圾“日产日清”。预计到今年底,我市全域将实现生活垃圾“全焚烧、零填埋”,会让我们的生活环境更加安全、更加绿色。




●提升危险废物管理水平


重庆加快新建、扩建危险废物处置场,全市危废利用处置能力较2020年增长1倍以上,危险废物处置能力总体上来说能够满足全市经济发展和固体废物利用处置需求。同时重庆开展全国小微企业危险废物综合收集试点,服务小微企业从2016年的212家增加至1.6万余家,有效解决合同门槛高、运输费用高和专业要求高等方面的问题。


垃圾分类投放站。图源:重庆城市治理


与此同时重庆还鼓励企业资源化综合利用危险废物,推出“点对点”定向利用政策,推动对有价值的危险废物进行再利用,帮助企业将“包袱”转变为“财富”。


●提质全域“无废城市”建设


“无废城市” 并非指城市完全不产生废弃物,而是要以最大限度减少废弃物产生、资源化利用、安全处置为核心目标的一个城市发展模式。


五年来,重庆先后在全国率先开展全域“无废城市”建设,首个开展跨省域“无废城市”共建,首创危险废物跨省转移“白名单”制度,将特定类别危废及对应处置单位纳入名单管理,在名单范围内的危废跨省转移,以前是需要地市批了,再到省一级,现在就直接由省级环保部门审批,大幅度缩短审批时间。


废旧快递包装再利用。李相博 摄


目前重庆还建成3800余个“无废城市细胞”,培育“无废工厂”“无废医院”等多领域社会单位,动员大家一起来参与固体废物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行动。目前,重庆工业固废产生强度降至 0.31吨/万元,一般工业固废综合利用率达74.10%,也就是说重庆有超七成的一般工业固废通过各种方式得到了重新利用。


接下来,重庆将开展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原生生活垃圾零填埋等十大专项行动,加快推进建筑垃圾规范填埋和资源化利用等处置设施项目建设,高标准建设国家特殊危险废物区域处置中心,进一步提高我市固体废物污染防治水平。




惠及群众82.2万人

重庆在全国率先实现

农村黑臭水体全域动态清零




Q3:今年6月,重庆提前完成农村黑臭水体全域动态清零目标。动态清零是否意味着零污染?重庆采取了哪些具体措施,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市生态环境局局长余国东介绍,“动态清零”并非绝对的“零污染”,而是强调在发现污染后,通过关键措施快速控制、精准治理、有效治理。农村黑臭水体是农村居民身边突出的生态环境问题,直接影响老百姓的生活质量。重庆从2023年开始实施农村黑臭水体排查治理工作,用房前屋后“小事”编织造就民生幸福网,重点开展4方面工作:



首先,是摸清底数。


重庆创新实施“乡镇排查—区县核查—市级抽查”三级排查方式,通过组织人员现场踏勘、群众调查、水质监测等方式,对全市农村地区水域面积达200平方米以上的河流、坑塘、沟渠、水库4类水体,以及群众反映强烈的房前屋后小微水体开展了地毯式摸底排查并建立问题台账、问题清单。


黑臭水体变“美丽湖”。资料图



其次,是实施分类治理。


重庆农村面积占全市95%、丘陵山地占98%,行政村社近万个、农村常住人口近千万人,农村黑臭水体呈现数量多、分布广、类型多、面积小、流动性差、污染成因复杂等特征。因此,重庆坚持分区分类施策,各区县分析污染源后,建“一水一档一策”清单,因地制宜采取控源截污、清淤疏浚、水网连通、生态修复等措施进行靶向治理精准治理。比如,璧山区重点突出资源化利用,污水经处理后并非直接排放,而是接入农田灌溉系统、引入村级景观水体,实现农村污水处理从无害化向资源化转变。


再次,是巩固成效。


动态清零只是第一步,防止返黑返臭是关键。重庆组建现场核查组,对已完成治理水体开展全覆盖核查和水质监测,严格验收销号。制定《农村黑臭水体长效管护和动态清零工作机制》,进一步压实区县、镇街、村社巡查管护责任。


铜锣山矿山公园新颜。刘华民 摄


最后一点,是数字赋能。


重庆将农村黑臭水体治理纳入“巴渝治水”数字场景运用系统管理,在数字地图上精准标注全市农村黑臭水体点位,采用红、黄、绿3种颜色标识各点位当前状态,红色代表重度污染、黄色代表轻度污染、绿色代表达标治理,通过可视化方式实现对水体情况的实时监管。


同时,为每一处水体建立专属台账,详细记录其基础信息、已采取的治理措施,特别是历次监测数据及责任单位等关键内容,确保整个过程中可追溯,实现农村黑臭水体问题点位“一张图”、治理工作“一本账”。



今年6月,我市在全国率先实现农村黑臭水体全域动态清零,共治理农村黑臭水体1314个,有305万平方米,惠及群众82.2万人。比如北碚区美丽湖、永川区姜家坪塘、忠县青龙湖等黑臭水体通过治理后,成为老百姓休闲娱乐好去处。重庆也在国家首批农村黑臭水体治理试点绩效评价中获评“优秀”。




新物种不断“上新”

看重庆如何进行生物多样性保护



Q4:近年来,“植物大熊猫崖柏野归成功”,新物种不断“上新”等消息引发媒体关注。我市濒危特有生物保护状况如何?






市生态环境局副局长刘明介绍,崖柏野外回归、新物种不断“上新”,这些都是我市生物多样性保护渐入佳境的信号。过去5年,市生态环境局与市级相关部门通力协作,推动我市生物多样性保护各项工作取得新成效,概括起来有以下3个方面:



●优化生物多样性保护空间格局


重庆统筹划定生态保护红线1.92万平方公里,运用卫星遥感等技术手段加强监管和巡查,确保生态保护红线“划得实、守得住”,为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了空间保障。加强自然保护地建设管理,全市建成218个自然保护地,为珍稀野生动植物提供栖息家园,为生物多样性的长期存续提供关键支撑。


重庆雪宝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科研人员利用无人机进行精准定位,建立精准的崖柏数据库。资料图源:开州发布


●开展生物多样性调查、观测


这5年,重庆完成黑叶猴、林麝资源调查以及中华秋沙鸭、青头潜鸭等越冬水鸟动态监测,完成库区、山区17个区县生物多样性本底调查。调查发现,全市分布有陆生野生脊椎动物800余种,国家重点保护陆生野生动物112种,包括一级14种,如黑叶猴、林麝、青头潜鸭等;分布有野生维管植物6000余种,其中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84种,包括一级8种,如崖柏、银杉等。



同时,建立生物多样性观测体系,布设阴条岭、武陵山、金佛山、华蓥山等4个生物多样性综合观测站和46个固定观测点,基本覆盖我市重要生态系统,为后续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提供了坚实的数据支撑。


●加强濒危特有物种保护与恢复


重庆持续强化珍稀濒危野生物种及其栖息地保护,针对崖柏、银杉等开展就地保护、人工繁育与野外回归。经过多年不懈努力,全市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种群实现恢复性增长:长江水清岸绿,水里的“小伙伴”不断增多,胭脂鱼、岩原鲤规模化繁育水平稳居全国前列,这些成果释放出长江生物多样性持续向好的积极信号。


重庆市开展生物多样性调查。资料图


除了水生生物,陆生珍稀物种的生存状况同样喜人,曾受威胁的林麝,其分布范围不断扩大,分布区县已从原来的9个增加到18个;曾濒临灭绝的崖柏,也成功告别“孤本时代”—75万株崖柏幼苗回归野外,300万株人工繁育的崖柏幼苗在全国12个省份成功扎根生长,实现了从灭绝边缘向种群复兴的关键跨越。





坚守环境准入“硬底线”

持续做优企业发展“软环境”




Q5:过去5年,我市在严格落实环境准入要求、助力企业实现高质量发展的进程中,采取了哪些具体举措?取得了怎样的阶段性成效?






市生态环境局副局长刘明介绍,环境准入是通过规范发展方向、倒逼技术升级,为企业实现可持续高质量发展筑牢绿色根基、提供持久动力。5年来,我市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严守环境准入关口,深化改革创新,强化数字赋能,统筹高水平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取得积极成效。主要体现在下面三个方面:



●一把绿色标尺为发展划框子


重庆发布并动态更新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成果,以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为基础,将行政区域划分为优先保护单元、重点管控单元和一般管控单元,实行差异化精准的管控。把自然保护区等拥有重要生态功能的区域划定为优先保护单元,严格限制开发活动;把工业聚集区、城镇规划区设为重点管控单元,针对产业布局、污染排放等进行重点监管;其余区域为一般管控单元,执行基础管控,明确我市生态保护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边界底线。


两岸青山、千里林带。郑宇 摄


●一揽子惠企政策优化营商环境


重庆牢牢把握营商环境创新试点机遇,推出一系列务实管用的政策举措,形成包括优化行政审批服务、优化碳配额分配方式、包容审慎监管等80条生态环境领域改革“干货”。对环境影响小、环境风险可控的项目推行豁免环评管理政策,并实施环评审批告知承诺制,为企业发展与项目建设提供政策支持。积极争取生态环境部试点,在试点园区内对符合条件的生物医药、新能源汽车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类项目,试点取消环评,大幅缩短项目落地周期,为产业发展抢占市场先机提供关键助力。


●一系列便民措施提升服务水平


重庆开发“建设项目选线选址环境准入自助查询系统”“环评监测数据一键查”等系统,在项目落地前,就能为企业主动匹配符合全市生态环境分区管控要求的产业园区,自动研判项目与相关管控规则的契合度,同时还能提供环评办理流程、环评机构信息、环评监测数据等一系列配套服务信息,助力企业实现科学选址以及高效完成项目前期准备工作。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承诺办结时压缩至13个工作日,自助查询系统为13.7万人次提供精准服务,重庆既坚守环境准入“硬底线”,又持续优化服务企业发展“软环境”。


下一步,重庆将继续聚焦企业群众关切,推出更多精准务实、含金量高的改革举措,为高水平建设美丽重庆作出新贡献。




5年累计排查整治环境风险隐患4万余个

守牢美丽重庆安全底线



Q6:近年来,我市在防范突发环境事件面临什么压力,做了哪些工作?






市生态环境保护综合行政执法总队总队长吕俊强介绍,生态环境安全是总体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总体来讲重庆市防范突发环境事件任务重、压力大。近年来,重庆市紧紧围绕环境风险防控开展了隐患排查整治、提升应急处置能力建设,联同市级相关部门强化应急准备,妥善处置突发环境事件,保障了全市生态环境安全。总体来讲做了三个方面工作:



●建成全市环境风险防控体系,做到环境风险“底数清楚、目标明确”


全市编制环境应急预案9000余个,建成水环境安全风险防控设施2万余个、大气环境安全风险防控设施2000余个,做到心中有数、手中有策。比如长寿经开区建设的五级水环境风险防控体系,一旦发生环境污染事故,从前端的装置设施一开始就可以进行第一级的应急拦截,再到后面厂区内污水的收集处理,到第三步在片区管网进行拦截,再到经开区整体防线收拢,最后是河流沿线所有的应急关卡兜底,污染物从源头到入河层层拦截,确保污染物不出园区。


同时组织开展了部门的排查和企业的自查。5年累计排查整治环境风险隐患4万余个,“十四五”时期突发环境事件发生数较“十三五”显著下降。特别是多年以来未发生过重特大环境污染事件。




●构建多跨协同合作机制,确保我们在联动方面“步伐一致、紧密协作”


重点突出两个联动,省际联动方面,重庆市牵头建立渝川鄂湘黔5省市水污染联防联控机制,连续5年开展毗邻地区环境隐患联合排查,累计整治隐患557个;同时,实施川渝联合执法,共同查处了一批固危废方面的环境违法行为、环境违法案件。市内联动方面,与11个市级部门建立环境应急联防联控机制,定期召开联席会议,形成“信息共享、资源互通、快速响应”的工作格局,实现突发事件一体调度、一体应对。


美丽重庆。资料图


●强化应急处置能力建设,让应急处置队伍“本领过硬、能打胜仗”


重点提升三个能力。提升应急指挥调度能力,建成市环境应急指挥中心,7个区域指挥分中心、42个区县级指挥中心的全市应急响应网络。


提升物资保障能力,建立由1个市级物资库、7个区域分中心物资库、20个跨省流域市级代储点、42个区县级物资库、N个企业自行建设的储备点组成的环境应急物资储备体系,储备各类环境应急物资装备20余万件,为快速响应、科学处置突发环境事件提供硬核支撑。


重庆市举行跨区域突发环境应急演练。资料图


提升队伍实战化能力,市级、区县(经开区)、环境风险企业每年开展应急演练,高质量实施跨省域跨流域联合演练,以练验策、以练提能,通过演练检验“一园一策、一企一策、一河一策”,切实提升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处置实战能力。


下一步,重庆将进一步健全“事前预防、应急准备、应急响应、事后管理、应急保障”五个方面的体系建设,加强对重点企业,重点流域、重点河流环境风险防控,及时妥善科学处置突发环境事件、守牢美丽重庆安全底线,为重庆高质量建设、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的环境支撑。


张琼主持新闻发布会。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