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雕作品“花样年华”,雕刻线条流畅细腻,起转承合,亦如刺绣般写实自然。苏报融媒记者 徐靖怡/制作 动态画面由播报大模型生成
你可见过裁自青玉的旗袍?还有轻轻一摇、便能引吭清鸣的酒壶?
苏州琢玉,自古工甲天下。数百年技艺传承至今,在青年匠人的刻刀下,这门古老的艺术正绽放出无限新意。
在中国青年玉石雕刻艺术家范栋强手中,厚重质朴的玉石,被赋予了鲜活的生命——或化作一袭翩跹玉袍,或为一件巧思玉壶,沉默的顽石,于方寸间流淌出灵韵。

范栋强在介绍作品。苏报融媒记者 徐靖怡/摄
一件“玉旗袍”开启创艺之路
范栋强的工作室位于光福镇。进门,入眼便是一排玻璃展柜,里头摆着形态各异的玉雕。一件巴掌大的青玉旗袍被单独摆在一方展柜,格外惹眼。
旗袍内里镂空,薄能透光,青玉色泽典雅,胸口处雕有牡丹暗纹。圆润流畅的线条,将女性穿着旗袍行走时优美的曲线表现得惟妙惟肖。范栋强介绍,整件作品重量仅82克。这件被命名为“花样年华”的旗袍玉雕是他的成名之作,2015年一出世便斩获了“子冈杯金奖”“天工奖最佳工艺奖”“百花奖最佳创意奖”等奖项。
“这件作品完成已经十年了,现在看来依然不过时。”谈起创作历程,范栋强的目光始终停留在作品上,嘴角不时微微上扬。从在平江路的旗袍店获得灵感,到最终制作完成,耗费了他整整一年时间。“起初的设计包含完整的人形,但我总觉得表现力不足。”范栋强回忆。于是,他尝试以留白手法,通过保留女子行走时在旗袍上留下的线条,来塑造这件中空的旗袍玉雕作品,留给观者更多想象空间。
展厅的光影漫过“花样年华”,晕开一片柔和,也映照着范栋强的创艺轨迹。从2003年为了生计拜师学艺制作传统摆件,到转变思路开启艺术创作,他提到一个转折点——2008年,苏州玉雕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我看到国家对非遗的大力扶持,逐渐意识到玉雕不仅是一份谋生的职业,它具有悠久历史和鲜明艺术特色,更应作为一项毕生传承的事业。”慢慢地,范栋强开始将更多精力转向钻研玉雕工艺,从原来的“仿古”,到突破传统器型的限制进行创新,一件“玉旗袍”仅仅是起点。
▲除了各式各样的精美玉雕摆件,范栋强还把趣味性融入创作,雕出了会“唱歌”的茶杯和酒壶。苏报融媒记者 徐靖怡/摄制
“我有一把会唱歌的酒壶”
范栋强的创作不仅追求造型上的审美,还讲究趣味。他移步茶台,取出一只杯盏斟满茶汤,“啾啾啾,啾啾——”品茶之际,玉质杯盏竟传出清亮的鸟啼声。
“有了声音的互动,是不是很好玩?”范栋强一边演示,一边介绍。这件玉雕作品名叫“清鸣玉环杯”,其秘诀在于杯底中空并通过一条气道与杯口联通。饮茶时,对着外端的圆口啜饮,带动气流上升,便会发出类似鸟鸣的声音。
潜心钻研后,范栋强开始广泛学习。这只玉环杯,便是他汲取瓷器中凤鸣杯的器型与巧思,再融合玉雕工艺所创。但制作思路却是截然相反,“瓷器是做‘加减法’,玉雕只能做‘减法’。”
瓷器制作通常需经拉坯,将泥料揉塑、拼合成型,再借助修坯调整细节,可谓从无到有。玉雕则截然不同:玉雕师在既定玉料之上,借助打磨、掏膛等工艺,渐次剔除多余部分,直至作品呈现出玲珑剔透、精巧细腻之态。以这只玉环杯为例,要掏空中空的杯底,范栋强须从仅一毫米直径的微孔入手,将实心底料一丝丝掏挖而出,其工艺之繁,远胜瓷器。
演示过后,范栋强兴致未减,转身从柜中又欣然取出一件玉雕酒壶。壶盖旁栖一精雕小鸟,待他向壶内注少许水,轻晃壶身,其内气流激荡,霎时发出清越鸣响——宛如壶上的小鸟活了,啾啾啼啭。器有形态,音添生趣,回味无穷。
“这便是玉雕的趣味所在了。”范栋强微微一笑,在他看来,玉雕不该只有静默的形态美,“活趣”二字,才是让作品真正与人共鸣、流传不息的灵魂。
创作的尽头是“物尽其用”
范栋强的玉雕创作始终贯穿着一个核心的理念——物尽其用。
“得来一件上好玉料殊为不易,只有反复思量、力求不浪费分毫,方能将材料的天然美质发挥至极致。”他深知,这便是“巧雕”的意义——化朴为奇,尽材之美。
秉承着这份对玉料的珍视,范栋强的创作流程多了一道工序。通常玉雕师会先在图纸上完成设计,继而在玉石上雕刻成形。在精细绘图后,范栋强还会精心用油泥塑出等比例的实物模型,确认效果满意后才敢对珍贵的玉料下刀。
“别人都说玉雕的观赏性能最重要,我就不这么认为,为什么不能也有实用性呢?”他说,近年来研习茶道与花道的经历重塑了他的审美:“过往总以为器型愈大愈显气派,习艺后才发现小巧之物的精雅境界。”自此,玲珑雅物便频频出现在他的创作清单中。

各色精巧的玉雕作品。苏报融媒记者 徐靖怡/摄
让玉雕融入日常,成为美化生活的一部分,这是范栋强赋予“物尽其用”更深层的意义。
(苏报融媒记者 徐靖怡 实习生 王星艺/文)
编辑:金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