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受生活方式的影响,慢性肝病患者数量呈海量增长态势,肝纤维化作为肝病发展进程中的关键警示信号,其早期普遍筛查的重要性愈发凸显。然而,传统影像检查手段如CT和MRI在肝纤维化/脂肪变评估中逐渐暴露出诸多不足,而FibroScan肝脏弹性成像检测仪凭借其独特优势,正成为医院管理层和采购决策者关注的焦点。
管理层的痛点:MRI困境拖累肝病诊疗效率
1.设备资源紧张,患者通量有限
当前,医院MRI设备资源紧张,患者检查等待时间过长问题突出。2013 - 2022年,我国MRI设备总量从4376台增至13242台,复合增速13.09%,但2022年人均保有量仅9.38台/百万人[1],仍显不足,不少患者需等待数周甚至数月才能检查。此外,MRI检查耗时久,常规检查超20分钟,定量序列检查时间更长,这使医院每日可服务患者量有限,难以满足患者需求。此现状亟待改善,以缓解患者等待压力、提升医疗服务效率。
2.设备成本高昂,检查禁忌症限制
MRI设备在购置环节需投入巨额资金,后续的维护、耗材更换以及单次检查费用同样高昂,这一系列成本支出给医院带来了极为沉重的经济压力。不仅如此,在患者适配性方面,MRI检查存在明显局限。相当一部分患者,像体内装有金属植入物、心脏起搏器的人群,或是患有幽闭恐惧症的患者,都无法接受MRI检查。这种情况不仅使医院在服务覆盖面上出现了缺口,无法满足这部分患者的检查需求,还间接导致了医院潜在收入的流失。
3.错配患者资源,影响诊疗体系质量
优化影像资源的合理分配,无疑是提升医疗整体效率的核心要义。在医疗实践中,医院若将稀缺且宝贵的MRI资源过度倾斜于慢性肝病的初步筛查工作,实则是一种对资源的错配。此举不仅会大幅压缩真正急需MRI检查以明确肿瘤等严重病情患者的资源空间,更会造成影像资源利用效率的显著下滑,进而影响医疗服务的整体质量与患者救治效果。
精准定位优势凸显:FibroScan肝脏弹性成像检测仪应运而生
FibroScan(福波看)肝脏弹性成像检测仪专注评估慢性肝病患者病程,精准测量肝脏纤维化与脂肪变程度,与肝活检金标准一致性超90%,有效缓解MRI可及性差、成本高等难题,为医院肝脏疾病诊疗开辟全新高效路径,提供创新实用方案。
1.破解禁忌症难题,实现检查人群全覆盖
FibroScan技术基于探测剪切波与超声波衰减速率,来计算肝脏脂肪变及纤维化程度。它无辐射、无磁场禁忌,能让因金属植入物、起搏器等“不可检查”的患者纳入服务范围,大幅增加医院可服务患者数量,降低患者转诊流失。而且,患者检查时无需担忧幽闭恐惧,体验更舒适。
2.提升医院服务效率与患者通量
FibroScan检查效率极高,多数检查3分钟内即可完成,最长时间不超过5分钟,远低于MRI的检查时间。单台设备日均检测量可达50 - 100例以上,有效缓解了MRI检查通量不足的难题。同时,检查结果可即时获取,有助于加速临床决策,提升诊疗效率。
3.展现卓越效益,保障高投资回报FibroScan
设备购置成本显著低于MRI设备。凭借其超高通量检测能力以及无检查禁忌带来的患者群体扩容,加之作为收费项目,FibroScan可快速实现成本回收并持续盈利。此外,该技术能有效分流慢性肝病初筛与随访患者,使MRI资源得以释放,集中用于高价值的肿瘤诊断、精确定量等场景,提升MRI设备的利用效率与经济效益。
4.构建核心竞争力,提升肝病诊疗服务质量
FibroScan获中华医学会、欧洲肝病学会、美国肝病学会、世界卫生组织等多项权威指南推荐,纳入诊疗路径设备清单。其应用不仅能提升医院肝病诊疗体系建设的学术高度、规范程度与权威性,还可助力医院打造区域肝脏健康管理(尤其是慢性肝病)中心,在医疗市场竞争中赢得显著优势。
FibroScan与MRI协同增效:构建完整肝病评估链条
FibroScan与MRI在肝脏疾病评估中可形成优势互补的协同关系。FibroScan作为高效筛查与监测工具,承担大量患者的初筛、风险分层及长期随访工作,精准识别需深度MRI评估的高危患者,从而构建起全面、高效且分级的肝脏评估体系。这种分级诊疗模式不仅优化了医疗资源配置,更构建起完整的肝脏疾病评估体系。
鉴于肝脏疾病患者数量不断攀升,传统影像检查手段存在诸多局限,医院管理层与采购决策者应把握时机,以具有强有力的竞争性投入,快速建立覆盖全民、经济高效的肝纤维化与脂肪变筛查随访核心能力,显著提升肝脏健康服务效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