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品味古诗词里的淮南,感受“诗与远方”!

2025-05-23 09:04:00

来源:淮南文旅 部分


每个人心中都深埋着一颗 “诗心”

或许我们难书妙笔

但不妨循着古人的平仄韵律

找寻属于自己的浪漫与憧憬

淮南,便是这样一处能让你邂逅

山水诗意的理想之地
这里有触目可及的葱茏青山、潺潺碧水

天然勾勒出一幅幅灵动画卷

文人墨客笔下的风雅韵致

早已深深浸润于每一寸土地

将 “诗和远方” 的憧憬

变成触手可及的生活图景


淮南,一座历史悠久、文化璀璨的城市,自古以来便拥有诸多美誉,“江南的屏障” 便是其中之一。这一称呼深刻体现了淮南作为战略要地的重要地位,民间向来有 “守江必守淮” 的说法,历史上众多战争都曾在这片土地上上演。



除了重要的战略意义,淮南的文化底蕴亦比较深厚。寿县古城坐落于此。古时,这里商贸往来频繁、文人雅集众多,是文人名士心向往之的居住之所。淮南地处淮河水运路线的必经之地,文人墨客途经此处,留下了诸多的诗篇。



“兹岭复巑岏,分区奠淮服。”南朝山水诗人谢朓的《和王著作融八公山诗》吟咏了八公山清新秀丽的景致。



诗仙李白对淮南也深有感情,以“复作淮南客,因逢桂树留。”来怀念淮南友人。



出颍口初见淮山是日至寿州

北宋 苏东坡

我行日夜向江海,枫叶芦花秋兴长。

平淮忽迷天远近,青山久与船低昂。

寿州已见白石塔,短棹未转黄茅冈。

波平风软望不到,故人久立烟苍茫。



熙宁四年六月,苏东坡因为和王安石政见不合,而离开了京城,以太常博士直史馆出任杭州通判。



他离开开封城后一路顺水而下,十月,出颍口,入淮水,然后而东行,至寿州,过濠州、临淮、泗州,渡洪泽湖,又沿运河折而东南行,经楚州、山阳,抵扬州,渡江至润州、苏州,以十一月二十八日到杭州通判任。这首诗是他赴杭途中由颍入淮初见淮山时作。



这首诗情景浑融,光彩照人,文辞、对仗俱佳,自然流畅,景情交融,是以实写虚的代表作品。



清代诗人赵翼在《瓯北诗话》评东坡诗云:“东坡大气旋转,不屑于句法字法中别求新奇,而笔力所到,自成创格。”又云:“坡诗实不以锻炼为工,其妙处在乎心地空明,自然流出,一似全不着力,而自然沁人心脾。”“此不可以声调格律求之也。”在这首《出颍口初见淮山是日至寿州》里,就囊括了赵翼所讲的所有特点。



“屏舜耕而衔两山,襟淮水而带三湖。”这句诗完美描绘出淮南的生态之美。在这里,八公山、舜耕山、上窑山三山鼎立,淮河、瓦埠湖、高塘湖三水环绕,焦岗湖更如一颗璀璨明珠,被誉为 “华东白洋淀”,是城市的天然绿肺。



“千载八公山下,尚断崖草木,遥拥峥嵘。”当岁月的风掠过淮南的脊梁,这座浸润着楚风汉韵的文化之城,正以沧桑为笔、文明为墨,在历史长卷上勾勒出独树一帜的精神图腾。



八公山上,嶙峋怪石犹带秦砖汉瓦的斑驳印记,郁郁草木尽染楚辞汉赋的风雅遗韵,断崖间仿佛还回荡着“风声鹤唳”的古战场回响;寿春城遗址里,夯土城墙叠压着朝代更迭的年轮,青铜编钟的余韵穿透时空,将楚文化的浪漫瑰丽与汉文化的雄浑大气熔铸为城市的文化基因。漫步其间,一砖一瓦皆是史诗,一草一木皆含典故,让每一次驻足都成为与千年文明的深情对话。



“谁授淮南玉食方,南山种玉选青黄。工夫磨得天机熟,粗滓禳倾雪汁香。” 当诗句里的豆香穿越时光,化作碗中嫩滑的豆腐脑;当淮河的波澜与八公山的云雾在灶台上蒸腾,一场关于味觉的奇妙旅程便由此开启 —— 从清晨街巷里氤氲的牛肉汤热气,到深夜大排档中翻滚的麻辣小龙虾,每一味都镌刻着这座城市的独特肌理,等待着食客用味蕾去探寻深藏其间的舌尖密码。

在淮南,山水藏诗意

文化浸骨血,烟火蕴深情

登八公山揽胜,临寿春城寻古
品一碗豆腐香、喝一盅牛肉汤
皆是岁月馈赠的诗
这座城以山河为笺、文明为墨
等你用脚步丈量诗意
让 “诗心” 在晨昏烟火中悄然苏醒




编 童飞飞

初审 陆璐 孙继奎

二审 迟海波

三审 张 斌



图片
点分享
图片
图片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