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坚定信心 勇挑大梁 · 改革新成效 | 兴业强基,拓宽山中富民路——青龙创新三大举措推动县域经济平稳快速发展

2025-07-26 11:35:00

秦皇岛日报 记者 张宏宇 通讯员 崔岭

7月的青龙满族自治县,漫山栗树挂满“海胆”样的果实。朱杖子乡吕家沟村的栗林里,马淑芳正将杂草堆成小山。“这些草喂牛好啊,绿色有营养。”驻村第一书记张金笑着打招呼。马淑芳直起腰回应:“多亏您帮我们找到这条循环发展的路。”在她身后,几头壮硕的小牛悠闲地嚼着草料,牛舍旁堆满用玉米秸秆压制的饲料块——这个曾因丈夫意外致残而陷入困境的家庭,如今靠着“草喂牛、牛粪肥树”的生态循环,不仅自家走上了致富路,还成功解决了全村秋天秸秆的去处。

马淑芳家的蝶变,正是青龙以“政策精准滴灌、产业造血增收、长效治理保障”三大举措破解地区发展难题的缩影。

政策精准滴灌 织密民生保障网

在青龙,每项政策都像青龙河的支流,精准浸润到需要的角落。针对不同群体的差异化需求,该县构建起“靶向施策”的政策体系,形成“农户申请—村级核实—乡镇复核—县级‘一卡通’拨付”的闭环流程,确保2500万元年度奖补资金用在刀刃上。

对马淑芳这样的产业户,正是“劳动能力分级补助”机制发挥实效的结果。自主经营收入超5000元即可获500元奖补,叠加5万元小额贴息贷款和8000元产业启动资金;针对1.36万名外出务工人员,县人社局推出“区域差异化补助”,即县外市内补300元、市外省内补500元、省外补800元,“政府连我们的交通费都想到了。”在苏州电子厂务工的周福森每年能领到1300元补助。

为解决留守劳动力就业,全县开发2000多个公益性岗位,木头凳镇跳鱼沟村的王翠平当上保洁员后,每月400元工资让她既能顾家又能增收。“钱直接打到卡上,不用跑部门。”龙王庙镇老院村的建档立卡户崔华则通过就业奖补政策,在离家不远的元正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上班,成为月薪3800元的产业工人。

助推产业发展 激活特色经济链

走进肖营子镇百峰贸易有限公司的冷库,金黄的板栗仁堆成小山。“生板栗加工后价值翻两番,‘公司+基地+农户’模式已带动百余脱贫户就业。”公司负责人韩云庭的话,揭示了青龙产业发展的核心逻辑——让特色资源变成富民资本。

依托百万亩板栗种植面积和京东板栗带的优势,近年来,青龙推动板栗产业从“卖原料”向“做产品”转型。通过引进优良接穗、推广深加工技术,全县板栗年产值突破13亿元,带动全县栗农增收。在青龙镇五道沟村,90后满立峰通过直播带货,让家乡的冰栗走进千家万户。在销售端,青龙大力推行“三级书记抓电商”制度,2024年全县农产品网络零售额达26亿元。

香菇产业的智能化升级同样亮眼。肖营子镇东南的青龙现代香菇产业园里,智能化生产线忙碌运转,叉车将菌棒送进培养车间。“过去菇农自己拌料,菌棒污染率高,现在企业无菌作业,提供‘零风险’菌棒。”负责人丁佳伟指着监控屏幕,“培养车间恒温23至25摄氏度,自动送风补光,菌棒到农户手中7天就能出菇。”2024年,青龙5500万棒菌棒实现3亿元产值,1.2万农户腰包鼓了起来。

中药材产业则沿着“建基地、延链条、强龙头、创品牌”路径稳步扩张。元正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流转了270户农户的土地,年付流转金80万元,为100多名村民提供长期岗位,临时用工年发放工资260万元。如今,东部10余个乡镇的中药材种植带已辐射4.2万户、12.8万人实现创业就业。

长效治理保障 构建发展生态圈

“大火烧光家时,我以为天塌了,没想到5万元防贫保险理赔款第一时间就到账了。”凉水河乡达子沟村邢桂娥的经历,印证了青龙防返贫机制的兜底效能。

在祖山镇花厂峪村,完善的管护机制让乡村治理有章可循,即有制度定标准、有队伍定主体、有经费定模式,村民全程参与监督。肖营子镇的“积分制”治理更具巧思,“好人榜”“积德簿”量化村民善举,养鸡户金仕艳因带动乡邻致富获评“十星级文明户”,形成正向激励的良性循环。

民族文化资源的活化利用为发展注入新动能。隔河头镇大森店村的满族风情街,“猴打棒”舞蹈与长桌宴美食吸引八方游客,采摘园、民宿等项目让每户村民年均增收超万元。“农文旅融合让老手艺变成新产业,绿水青山成了聚宝盆。”村党支部书记鲍承安说。

站在城南的高山上远眺,板栗林与菌棚相映成趣,乡村道路串联起产业园区与特色村寨。青龙满族自治县委书记李耀滨说:“我们要让每项政策都落到实处,让每个脱贫家庭都有稳定收入,让每个家庭在乡村振兴的路上不掉队。”这个曾是燕山深处贫困县的革命老区,正以系统性创新实践,推动县域经济平稳快速发展。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