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开屏人物|穆建兴:用33年把山区小学变成“造梦工厂”

2025-09-10 14:23:00

今年4月11日,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和北京市西城区委宣传部联合举办的“诗承古今·雅聚宣南”2025百年丁香诗会上,10名山区孩子踏上国家级文化舞台与名家同台颂诗,在这场万千观众共赴跨越时空的诗歌大会上,用稚嫩笔触写下“大地之韵”,成为全场瞩目的焦点。

这10名孩子均来自云南省保山市昌宁县漭水镇中心学校,而为他们编织梦想的“筑梦人”,就是该校校长穆建兴,一名33年如一日,扎根基层教育,用12000多个日夜,坚守山区教育一线的教育工作者。多年来,他以初心为灯,以情怀为炬,既是步履不停的“追光者”,也是将西南边陲乡村孩子文学梦想照进国家级舞台的引路人。

做乡村教育的一块砖

1992年,毕业于师范专业的穆建兴,被分配到澜沧江畔的保山市昌宁县漭水镇明华村完全小学任教,开始了他向往已久的教育生涯。任教的几年里,其所在班级教学成绩连续获得全乡第一名。

“咱是一块砖,哪里需要哪里搬”。“砖”有千万种,对穆建兴而言,他属于“乡村教育的一块砖”。

2009年,穆建兴担任漭水镇翠华村完全小学校长。他结合教育实际,不断整合教育教学资源,提出集中办学的想法,但遭到了部分家长的反对,工作开展不下去的穆建兴陷入了困境。然而,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为了获得家长支持,推进改革,穆建兴带领老师们分别到学生家里走访做工作,讲集中办学的好处。通过耐心细致的工作,最终获得了家长信任。

“当时一位学生的家长非常不理解,我们一进家门就开始破口大骂,我们连续去了三次,并让其他家长带动劝说,最终才说服他,现在他的孩子也考上了大学。”穆建兴说。

2015年,穆建兴调到湾甸傣族乡中心完全小学,面对教学质量落后、教师队伍不稳定、教育资源不均衡、学生不爱学习等许多难题,穆建兴通过4年的管理,让这所排名倒数的学校跃进了全县16所学校中的前三。

“在穆建兴任职的时间里,教育教学质量成效明显。他的工作之所以能抓起来,是因为他自己带头干,要求别人做到的事情他自己先做到;他工作务实,交代给他的工作不用担心,他都能完成好;他对教育有情感,有情怀,一直坚信的信念就是要把地方的教育抓起来,让更多的学生走出大山,他也一直在践行。”昌宁县教育局副局长叶兆明说。

让“七色课程”成就多彩人生

从青丝到白发,穆建兴的足迹踏遍漭水镇、湾甸乡等15所山区小学。他始终坚信,改变大山未来的关键,在于重塑教育生态。2019年,他创新打造的“137”育人模式以“红色理想铸魂、橙色活力赋能、金色感恩润心”等七种色彩为钥匙,解锁孩子成长的密码。红色课堂上,老党员讲述长征故事;橙色操场上,佤族木鼓舞跳出少年意气;金色农场里,孩子们弯腰种下感恩的幼苗……七种色彩交织成虹,让教育回归生命本真。

穆建兴依托漭水镇丰富古茶资源及历史悠久的茶文化,开办“茶之韵”乡村学校少年宫,将茶艺课排进班级课程表;针对寄宿制学校实际,在歌路营“新一千零一夜”公益组织的支持下,为每个学生宿舍安装了广播小喇叭,播放睡前小故事;打造拼搏绿茵场,成立“绿茵精灵”校园足球队,全力托起孩子们的足球梦;成立特色手工坊,打开学生创意空间……

“爸妈觉得我学习差,想让我再提高一点,就把我转到这所学校来。我来到这里学得很开心,这里的课程丰富,在玩的过程中老师会普及知识,很有趣,我就容易记住。”漭水镇中心完全小学转校生杨朝斌说。

“把孩子放到这里来,我们挺放心的,穆校长来了之后,特别注重孩子的素质教育,各种特色课程的开展也能减少孩子的心理压力,让孩子在学校里快乐学习,这是我们最希望看到的。”家长杨兆蓉说。

穆建兴说:“教育是慢的艺术,我们要做的就是守护这些种子,等它们在春天发芽……每个孩子都该有绽放的舞台,每个老师都能成为燃灯者。”

“以德育心,静待花开”

埋下种子,从根滋润。穆建兴把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作为教育工作的切入点,从细节抓起,从小事做起,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穆校长来了之后,我家孩子思想上和行为习惯上的变化是比较大的,这对孩子以后的发展是很有利的。”家长杨朝文说。

春风化雨细无声,从小受穆建兴影响的学子有很多,以702分的成绩考上北京大学的杨烨婷、考上南京大学杨文海、考上首都师范大学熊晓云……不少学生深受他的影响,取得了明显的进步。“一个学校里如果老师和学生的积极性提不起来,那么教育也就提不起来,只有充分调动积极性,把教师身上蕴藏的潜能挖掘出来,才能实现学校的管理目标。”穆建兴说。

为提升教师专业能力,穆建兴积极探索建设团结奋进的教师队伍,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充分利用国培计划和校本研修活动,开展教师全员培训。截至目前,培养了省级骨干教师2人,市级骨干教师5人,市级学科带头人3人,县级骨干教师20人,县级学科带头人1人。

“会写诗的孩子不会砸玻璃”

“风是一名旅行家,它去过世界各地,每当风扇扇动时,又一群旅行家出生了。”这是漭水镇明德村大山头小学字嘉宏同学写的一首小诗。如今,诗歌创作已经成为他学习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每当灵感来时,他总会提起笔来,写点什么。而像他这样的小诗人在漭水小学越来越多……

2016年,一堂偶然的诗歌课,在穆建兴心中埋下“用诗歌温暖孩子”的种子。他深知,诗歌能为留守儿童搭建心灵的桥梁。

历经3年筹备后,2019年,由穆建兴倡导、组织和发起的“是光”诗歌课在学校全面落地。从融入语文课到成为校本课程,从山区教室延伸至全国舞台,孩子们用稚嫩的诗笔写下对世界的想象:“我把云朵揉成棉花糖,送给天上的外婆”“萤火虫提着灯笼,照亮了山路上的春天”……

“我们的目标不是培养诗人,而是让孩子们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短短几行诗,能让孩子们在诗歌中找到自我,找到学习的兴趣。”穆建兴说。厌学的学生少了,班上的孩子们开始变了,对学习的兴趣浓厚了,学生潜藏在心底的诗性被激活,在繁杂的生活学习中找到了观察世界的独特视角,诗歌成了乡村孩子自由表达情感的有效渠道。

“我喜欢写诗,通过写诗我能缓解学业压力,我会把自己不开心和开心的事情写进诗里”。漭水镇中心完全小学六年级学生徐争柔说。

如今,“是光”诗歌已获新华社、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等媒体10余次专题报道,而来自昌宁大山深处的一批批孩子也不断通过各种交流活动走出大山,走向全国,在展示他们用诗歌记录生活、与时代对话的决心与信念的同时,也让来自西南边陲山乡的诗韵传向四方,更让无数孩子在诗歌中找回自信与温暖。

穆建兴清楚,教育的重生始于师资的蜕变。他带着团队从“全市中游”奋起直追,如今已跃进前十,并建立“青蓝工程”,着力培养优秀教师队伍——目前已培育出1名国家级乡村优秀青年教师、2名省级骨干教师。在他的推动下,曾经简陋的校舍蜕变为“全国温馨校园”,曾经闭塞的山区教育,构建起“教师发展—课程创新—学生成长”的良性生态。

33年春秋,穆建兴用脚步丈量初心,用情怀浇筑梦想。他是山乡教育的“守夜人”,更是孩子们眼中的“造梦师”。当七色彩虹在校园流淌,当诗歌点亮心灵之光,当一批批孩子走向更广阔天地——教育的坚守,不是孤独跋涉,而是用生命点燃生命,让每个梦想都能在大山深处生根发芽。

开屏新闻记者 崔敏 通讯员 段瑞霖 摄影报道

视频由昌宁融媒提供

一审 资渔

责任编辑 猫恩泊

责任校对 李鸿睿

主编 严云

终审 编委 李荣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