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山高,沂水长。军民心向共产党,心向共产党。”这是现代芭蕾舞剧《沂蒙颂》中的主题曲,由脍炙人口的《沂蒙山小调》衍化而来,也是沂蒙革命老区军民鱼水情的真实写照。
沂蒙革命老区是全国著名的革命根据地之一。抗日战争时期,山东党政军机关和八路军山东纵队、第115师云集沂蒙山区,开辟了沂蒙抗日根据地,带领广大人民同日寇展开英勇斗争。在硝烟弥漫的岁月里,沂蒙人民踊跃参军支前、无私奉献,涌现出“沂蒙母亲”“沂蒙红嫂”“沂蒙六姐妹”等一大批先进典型。
如今,“党群同心、军民情深、水乳交融、生死与共”的沂蒙精神正接续传承。在临沂市临沭县曹庄镇朱村,当地着力推进红色革命文化资源与绿色生态产品价值深度融合。“通过发展红色文旅,朱村从一个偏僻的村庄成为远近闻名的红色旅游村,每年要接待游客五六十万人。”朱村抗日战斗纪念馆老讲解员王经臣说。
朱村的发展并不是个例。岁月流转,八百里蒙山沂水焕然一新,千万沂蒙儿女奋发图强,创造了令人瞩目的“临沂奇迹”:在全国18个连片贫困地区中率先整体脱贫,2024年地区实现生产总值6556亿元,位列山东省第一方阵。昔日“四塞之崮,舟车不通,内货不出,外货不入”的闭塞之地,如今变成“买卖全球、货通天下”的中国商贸名城。
“人人那个都说哎,沂蒙山好……”一曲《沂蒙山小调》,曾在革命烽火中回荡,伴着支前的扁担、拥军的灯火,将军民同心的信念凝聚成磅礴力量。如今旋律未改、风采更盛,沂蒙精神如薪火绵延,沂蒙人民正用双手谱写出“沂蒙好风光”的时代新乐章。(经济日报记者 崔 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