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动笔之前,就得“胸中成竹”|青椒训练营

2025-08-21 19:21:00

8月20日,人民日报海外网评论部主任、青椒训练营导师牛宁老师对本组学员的作品进行了细致的点评,而且还从评论写作的角度,特别针对大家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些非常实用的建议。

评论写作中,有两个被忽略或被看轻的地方。一是在动笔之前,思考不足,没有形成基本的观点及逻辑。二是在停笔之后,也就是写了初稿后,漏洞百出也不修改,直接投稿了。其实这一前一后,是最重要的创作时间点。停笔之后的修改不用说了,有时改得面目全非,甚至全盘否定的都有,这正是一个思考不断成熟的过程。

而动笔之前,需要调集作者就某一问题所有的知识储备和情感,完成与自己、与他人、与周遭现实生活的对话。在对话中,体现出的是我们思考的角度,表达的方式,以及作为写作主体的情感,而根本又在于做到“胸中成竹”。

也就是如牛宁老师所说的,在动笔之前不妨先想想“我要写什么”,再去决定“我要怎么写”。这是一个基本的常识,很多时候却被忽略掉了。甚至有些作者什么都没想清楚,写到哪儿是哪儿,最后过于分散,连个聚焦点都没有,更不用说拟一个合适的评论标题了。

所以,先想清楚“我要写什么”,这是评论写作者要注意的问题,或者说要形成的习惯吧。以下为牛宁老师的评审心得。

先想好写什么,再确定怎么写。

学员们关注了很多最近发生的社会问题,其中包括后真相、直播中的正能量、主理人、传统文化改编和民营经济发展等。

很有意思的是,对同一事物的不同观察角度和切入视角体现了学员们思维的差异化与理解世界的多维化。同是谈求职,有学员在《“能干什么”比“毕业于哪”更重要》一文中,谈到了广泛存在的“学历歧视” “能力错配”问题,在《当拒绝offer遭“封杀”,HR与应聘者“对抗”的根源何在?》一文中,则有学员提到应聘者与HR之间的微妙关系。两篇文章都做到了从小切口来解读大现象,体现了同学们对社会现象关注与个人思辨,这点很值得鼓励。

《用自媒体收入带全村老人去旅行,博主流量变现后反哺乡亲》和《留心一件“很小很美的事儿”》两篇文章也有相通之处,前面一篇文章从正面讲述了网红博主反哺乡亲的暖心事,体现了人与人相处的温度;《留心一件“很小很美的事儿”》一文,则以一则感人事迹为引,批驳了当下社会存在的“后真相”——舆论被情绪裹挟,真相被人们遗忘。两篇文章从不同角度展开论述,但落脚点却都是呼吁正能量与真善美。

《主理人视频流行背后:世另我的共鸣与反思》一文将视角投向“主理人”群体,并从主理人群像引申到社会现象;《“早退出车祸算工伤”判定之后,别让守规矩的员工寒了心》则聚焦社会问题,用援引法条和实例论证批驳某些企业的“稻草人”式管理,显示了学员的社会关怀。

《AI入侵KTV:技术“狂欢”下的体验失守》一文以“KTV里的MV被替换成AI视频”为线索,从一开始便抓住读者眼球。文中分别从青年消费者和老年消费者展开论述,对AI的利用方式也有自己的见解,整体上体现了思考的深度与广度,整篇文章完成度较高。

《逐利or共生?胖东来如何破开民营经济发展迷雾》一文结构非常清晰,用经典的三段式讲清楚了“内——外——社会”的递进关系,逻辑清晰、语言精准,结构较为成熟。

《广场增设栏杆“误伤”轮椅:无障碍设施需求不应被淡化》聚焦现实民生问题,文中论点的使用很恰当,论证逻辑也比较清晰,整体论述较为完善。

《从悟空到钟馗:中华传统文化改编需要更多“源头活水”》以8月20日发布的《黑神话:钟馗》预告片为题材,体现作者良好的新闻素养和选题意识,文中丰富的论据和数据成为点睛之笔,让整篇文章更充实、更具可读性。

今日审阅的学员作品中,有的学员语言风格非常成熟,也有的逻辑论证思路清晰,这些都值得鼓励表扬。但综合而言,学员们普遍在拟定标题和小标题方面缺乏经验,大标题显现出了过于“学术”化的通病,一眼望去让人觉得像在看论文,而非看评论。文中过多的分段也会分散读者的注意力,缺乏小标题则会让读者难以立即理解作者用意。

另外一个需要注意的问题是,许多学员并没有在动笔时便确定文章的立意、要输出什么观点,这样写下去文章会更像新闻、散文,结构松散、措辞随意甚至不同段落间割裂感很强。下次,在动笔之前不妨先想想“我要写什么”,再去决定“我要怎么写”。

建议大家写评论文章的时候,先列好提纲,理顺思路。从每个部分的关键词写起,逐渐写出关键句子,明确核心论点,再丰富论据。从建立文章的四梁八柱做起,逐步丰富血肉。这需要同学们不断积累社会阅历,增加阅读,增强辨析能力。但提升核心能力,首要还是坚持一颗铁肩担道义的初心。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