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多去户外,少点少年愁滋味

2025-08-10 14:15:00

一句“少年不识愁滋味”,常将这一群体的情绪问题轻描淡写地带过。但事实上,研究表明,儿童青少年时期的不良生活方式,如身体活动不足、久坐行为是情绪行为问题的危险因素,会增加中小学生情绪行为问题的风险,特别是注意力不集中及多动问题,焦虑抑郁等情绪问题,同伴交往问题,品行问题等。久坐还可能降低儿童青少年的记忆力、阅读理解能力、课堂参与度、社交能力和自尊心等,而且即使每周的身体活动达到了推荐量,也不能抵消过多静态行为的危害。因此,家长应有意识地帮助孩子培养运动兴趣,养成良好的身体活动习惯。

家长在引导孩子运动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不要急功近利,要循序渐进增加运动时间和强度,结合孩子兴趣适度运动;不要进行过多的评判,多鼓励孩子的进步和努力,引导孩子看到运动带来的好处;为孩子创建良好的支持性环境,创造有趣、多样化的身体活动机会,如爬山、远足、放风筝、运动类游戏、同伴运动等。

生活中,家长要多关注孩子的情绪,及时识别孩子的心理问题。以下这些有可能是心理问题的早期表现:

情绪问题:情绪过度悲伤、低落;过度焦虑、紧张、恐惧;情绪波动剧烈,易怒、暴躁;情感淡漠、麻木。

行为改变:出现侵犯、破坏等攻击性,明显的敌视、对抗的行为;或者退缩行为,如孤僻、胆小、不愿与同伴交往;过度使用网络或沉迷游戏。

身体症状:频繁头痛、胃痛、心悸、持续的疲劳感等,但医学检查未发现器质性病变,可能与心理压力有关;失眠、早醒、多梦、睡眠过多等睡眠问题;食欲缺乏或暴饮暴食。

学习问题:在课堂上无法集中注意力,或者做作业时容易分心;记忆力明显减退;不明原因的学习成绩突然下降,对学习失去兴趣等。

社交障碍:与同龄人交往中出现困难;避免社交活动或在社交场合表现出过度紧张和焦虑。

自我认知问题:对自己的能力、外貌、性格等方面评价过低,缺乏自信;对自己的未来感到迷茫。

如果存在以上情况,建议家长从以下方面进行调整:和老师保持沟通,让老师帮助评估孩子的问题并做出调整;和孩子建立有效的沟通,主动倾听,表达理解,对孩子的情绪不否定而是接纳;改变家庭互动模式,增加家庭成员之间的互动,减少争吵,多陪伴孩子;帮助孩子发现和培养兴趣爱好,鼓励孩子参加适当的社交活动;对学习成绩设定合理的目标;保持良好的生活方式,规律作息,增加户外活动时间。

责任编辑:刘晋

相关推荐